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仅为14.24% ,24.6%的青少年抑郁

发布时间:2021-05-27 浏览量:10179

       2019年12月,国家卫健委、中宣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 (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


一、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

       202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质问卷(简版)通过网络对10~19岁青少年群体开展了调查,调查对象以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覆盖山东、河北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效问卷29045份。


       心理健康素养是指人们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为14.24%,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意识的达标率分别为20.4%、65.6%和92. 3%。

image.png

       当自己出现心理问题时,有30%以上的青少年会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当家人或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有50%以上的青少年会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image.png

       具体分析发现,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得分方面:女孩>男孩;城镇>农村。得分随着年龄与年纪的提高而提升。


       在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方面:总体上随着年龄增长,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积极性逐步减弱;初一学生更愿意求助,高三学生求助积极性最低。


       父母关系越和睦、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


二、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报告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调查,有15846名青少年参与了调研,大部分来自河南、河北和广东三省,调研时间为2020年4月23日至2020年7月22日。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5280份,有效率为96. 43%。其中,男生7878人,占比为51. 6%; 女生1402人,占比为48. 4%。年级分布为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本报告采用横断数据比较的分析方法考察青少年的抑郁和睡眠状况在十余年间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保持平稳。睡眠不足的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


1、睡眠不足现象呈现日趋严重趋势

       青少年睡眠不足的现象依然明显。相比十余年前,2020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image.png

       分学段的分析发现,有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睡眠时长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睡眠时长为 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平均睡眠时长为1.2小时。

image.png

2、抑郁检出率与十余年前相当

       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与2009年前相当,有轻度抑郁的为17.2%,比2009年略高,高出0.4个百分点;有重度抑郁的为7.4%,与2009年相当。

image.png

       女生有轻度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8.9%, 高出男生3.1个百分点,有重度抑郁的比例为9.0%,高出男生3. 2个百分点。

       非独生子女青少年有轻度抑郁的比例为17.3%, 与独生子女青少年相当;有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7%, 高出独生子女青少年1. 4个百分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 9%~3. 3%, 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 9%~12. 6%。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image.png

四、对策与建议

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加大青少年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建议家庭和学校提高青少年饮食中的蔬菜比例,尤其是深色蔬菜的比例,鼓励青少年多吃蔬菜,而且水果不能代替蔬菜,果汁不能替代水果。


       延长青少年上学日的睡眠时长。睡眠不足会带来一系列的认知、情绪和发育方面的问题。建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切实推动教育部关于减负、延迟上学时间以及就近入学政策的落地落实。


       增加运动频率,建议中小学开好开足体育课,保证一周至少3次的户外活动时间。另外,充分利用好每天上下午的课间操时间,鼓励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的中小学生每天要在户外接触自然光照时间1小时以上,慢走、快走、做一些拉伸运动和舒展运动都能有效改善情绪。


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要建立建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体系。一方面,学校要完善针对有心理健康风险学生的保护、求助与干预体制,将流程规范化并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另一方面,切实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的相关要求,开设满足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日常教学计划。


       国家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与干预帮扶体系。将教师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各科目教师的相关知识培训。


       倡导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联动的防治体系,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要积极开展面向家长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内容来源:傅小兰、张侃主编,2020,《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